约4860字。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读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
2、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3、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写秋的文章不在少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笔下的秋天。同样是秋,有人看到的是喜迎丰收,而有人看到的是万物萧条。是因为秋天独独不同了呢?还是个人心境不同?
一处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内心世界,那么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天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郁达夫的脚步,去领略故都的秋。
二、学习目标(PPT展示)
1、读秋情
2、品秋味
3、悟心境
过渡语: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凭借独特的构思及优美的语言,对故都的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也抒发他独有的内心情怀。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一是读,读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二是品,品味文章所表现的秋景特点。
三是悟,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
三、读秋情
1、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题目,故都,指的是哪里?——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北平的秋?故都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色彩?
喜爱、怀念、眷恋之情
补、(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故都突出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作者曾经在北大教过书,也就是说在北平呆过几年,并且他夭折的长子和几个牺牲的革命战友都是葬在北京的,所以北京在他心中,也相当是第二个故乡了。
过渡语:由此可见,作者是以一种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写这故都的秋的。那么,让作者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秋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地浏览第一自然段,找出形容北国之秋特点的形容词。
四、品秋味
1、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有十足的秋味)
2、第三到第五自然段通过哪些景来体现这种清、静、悲凉?
过渡语:那么,作者通过哪些景来体现这种清、静、悲凉呢?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对景的分析就重点落在第三到第五段,首先我们先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初步感知其中的景色描写,注意节奏和情感,老师先领读第三自然段,同学们一起来读第四、第五自然段,好,集中注意力。
伴随着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这幅秋的画卷中,接下来,就让我们就要动用想象和联想去品悟这秋的韵味吧。
(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问:作者很怀念北方的秋,当他回忆起北方的时候,最先会想到哪些景?大家看他怀念的地方“陶然亭、钓鱼台”为什么不是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或者故宫长城呢?他怀念西山,却不是西山最富盛名的万山红叶,而是虫唱,这些地方,这些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又带给人们怎样的心理感受?(能不能就某个具体的景说一说,比如芦花、柳条等)
明确:陶然亭:雅静
芦花:朴素、苍凉
柳条:疏朗、萧索
西山虫唱:宁静、充满乡野情趣
玉泉:幽静、清凉、
夜月:皎洁、清冷、引人遐思无限
潭柘寺的钟声:古老、悠远、空寂
(1)芦花跟牡丹、玫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2)不是夏天的郁郁葱葱,而是是绿叶落尽只剩下枝条的柳条,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小结:
同学们基本都能感受得到这些景物所独特的情感底蕴。
作者所怀念的不是大城市的繁华、喧闹, 也不是故都文化名胜的贵气和霸气。
他所中意的是陶然亭芦花的朴素和淡雅; 他所钟情的, 是只剩下了影子的柳条的平淡; 他所怀念的是充满乡野情趣的西山虫唱; 所神往的是可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