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60字。

  二、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