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学案+教案+说明性教案)第四专题《兰亭集序》 (3份打包)
必修5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学生版.docx
必修5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版.docx
必修5第四专题《兰亭集序》说明性教案.doc
《兰亭集序》启发性学案
备课人:周子夜 审核人:戴中新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现象;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点。
4.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品味其朴素清新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品味其朴素清新的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两课时
预习课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会稽”。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文体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 《送东阳马生序》。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癸丑( ) 会稽( ) 修禊( ) 激湍(
……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说明性教案(编号)
课题:《兰亭集序》 主备:周子夜 审核:戴中新 时间:2016年10月20 日
序号 内容要点 规范性
规律性 策略点拨 学习活动方式
及要求 活动
时间 反馈及评价
方式 备注
1 课堂五分钟演讲。 5 师生点评,酌情加分。
2 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文学常识简介。 研习学案,了解作者王羲之及其成就、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 3 教师提问,酌情加分。
3 1.正字音;
2.古今异义词:“以为”“其次”“品类”等词义辨析;
3.重要实词虚词:如“禊”“咸”“信”等意义,及“之”“于”等虚词用法;
4.特殊句式:理解“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死生亦大矣”等句式;
5.掌握重点句翻译。 1.结合语境分析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文言文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3.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4.结合现代汉语语法来判断特殊句式 1. 核心环节:通读全文,结合译文理解原文中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
2.记忆巧方法:在已学过的文言文中举例证明字词句的用法。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完成学案练习。
3.小组交流,完善答案。
4.回归文本,质疑解答。
10 1.投影展示练习答案。
2.学生质疑,师生解答。
3.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4.当堂提问,强化识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