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81张,文字材料约25290+5840字。
作者简介
生平
经历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作品 《新序》《说苑》《列女传》,整理《战国策》。
评价 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一)背景链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Ⅱ.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之贱称、谦称和敬称
1.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1)竖子:“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2)小子:“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
……
课时跟踪检测(五) 荆轲刺秦王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解析:选CE A项,反—返;B项,还—环;D项,振—震;F项,卒—猝;G项,说—悦。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解析:选C 谢:谢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解析:选A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王还柱而走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而乃以手共搏之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 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承接关系;③④均为介词,用,拿。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析:选D 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