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4张,学案练习约6610+2770字。

  “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是在诗词诵读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在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但对应的高考考点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范畴。同时,它往往与“揣摩诗题”“推敲词句”“体味意境”“鉴赏技巧”等结合起来考查,此类题就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古人的创作多因情选词、按词定韵。不同的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影响很大,朗诵时要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注意字音蕴含的感情色彩和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特殊的诗境和诗情,在脑海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第11课 将进酒
  对应学生用书P29
  《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也就是安史之乱前三四年光景,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一天,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喝酒,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之时, 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
  这首诗的旨趣在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其中表达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
  您不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君不见 黄河之水        天上 来,)
  一去不回地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您不见,对着高堂上(      奔流到  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
  镜子里的白发只能是慨叹、悲哀!早上还青丝满头,晚上已(明镜     悲白发,    朝  如 青丝 暮)
  成了一堆白雪。人生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不要让(成    雪。人生得意    须 尽 欢,  莫 使)
  ……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将 进 酒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君不见高堂(高大的厅堂)明镜悲白发
  ②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
  ③钟鼓馔玉(zhuàn yù,这里指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①将(jiānɡ,请)进酒,杯莫停
  ②但(只)愿长醉不愿醒
  ③呼儿将(qiānɡ,请)出换美酒
  C.①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玩笑)
  ②径须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卖)取对君酌
  ③陈王昔时宴(举行宴会)平乐
  D.①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②会须(应当。会,意为应当;须,意为必须)一饮三百杯
  ③主人何为(为什么)言少钱
  解析:选A B项,①qiānɡ;③jiānɡ,拿。C项,“沽”,买。D项,“会、须”都是“应当”的意思。
  2.下列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贯,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比兴夸张的手法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也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情感快慢多变,曲折回环,奔腾向前。
  解析:选C C项“也略给人空浮之感”错,应为“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感”。
  3.名句默写。
  (1)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2)人生得意须尽欢,          。
  (李白《将进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