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51张,学案练习约15330+4010字。
第4课 说书人
生平经历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中国现代作家。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主要
作品 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散文集《黄花苔》《看人集》等。
评价 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却鲜明突出。
(一)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以他特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一个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19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此篇介绍小城地理历史,类似序言)外,每篇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这里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物都和小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说书人》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二)常识整理
评 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三)博览悦读
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其实,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
课时跟踪检测(四) 说 书 人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选项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笸箩(pō) 踌躇(chú)
玉墀(chí) 城皇庙
B.蝙蝠(piān) 喑哑(àn)
灵柩(jiù) 景阳冈
C.阡陌(mò) 枸杞(qǐ)
荒冢(zhǒng) 渺茫
D.关节(jié) 创伤(chuānɡ)
打折(zhé) 点辍
解析:选C A项,“笸”读pǒ,“皇”应为“隍”;B项,“蝙”读biān;D项,“辍”应为“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解析:选D A项,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此处望文生义。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此处不合语境。C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的合作,代表着“盛大文学”的作家服务及支持体系更加完备,也标志着“盛大文学”一直标榜的全版权运营模式。
B.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公安部直接指挥下,通过专案组历时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作恶20余年的刘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被成功打掉。
C.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D.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