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20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三、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用信息筛选、整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筛选与整合信息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文中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2.教学目标 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找出难点在学生间、师生间相互探讨解决;找关键句,句子搞懂了,有利于学生把握全文;列提纲,理清作者思路,掌握全文主旨。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体会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懂得如何去回报爱,唤醒爱,深化爱的内涵。
4.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明白父爱母爱的优缺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五、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六、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七、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八、教学准备
提前发放本课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九、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多媒体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请学生谈广告的创意。
生: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的叛逆、家的和谐……
教师引导:父爱与母爱有何不同?(母爱多注重生活细节,而父爱却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理成章的导入本课的学习。
【作者作品】
(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