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早读限时训练 (6份打包)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早读限时训练(0311).doc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限时训练(0403).doc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限时训练(0404).doc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限时训练(0407).doc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限时训练(0414).doc
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限时训练(0425).doc
2017届高三毕业班早读语文限时训练(04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报伯修兄① [明]袁中道
弟出都凡三月,始抵吴门。弟回家,于门外遇小儿子,都不相识,相向而揖,可发大笑。比入村中,荷叶山老树枝干皆秃,嘤鸣馆已将颓,苔钱满地。不知吾兄弟,何日复遂夜床听雨之乐也。
中郎②官声甚美,吴中皆云数百年无此令。而以病疟,未出者累月。弟尝谓中郎明胆具足,实有用世之具;而天性慵懒,置之山水间则快,而置之朝市中则神情愀然不乐。迩来之病,弟前在吴时,已略知之,不待今日也。韩昌黎有害:“逆而行之,必发颠狂。”不若弃去,解一闲散为妙。[]
弟今年廿七岁矣,功名抑塞不酬,下帷徒劳,颇有一发不中则息机之意。聊借尊罍,以耗壮心,而遣盛年,岂能同古人之韬精沉饮者哉!弟尝谓天下止有三等人:其一等为圣贤,其二等为豪杰,其三等则庸人也。圣贤者何?中行③是也。当夫子之时,已难其人矣,不得已而思狂狷。狂狷者,豪杰之别名也。邹、鲁之间,不知庸人凡几。夫子未尝以传道望之,而独不能忘情于禽张、曾晰、木皮辈。夫子之眼目,岂同于世之碌碌者哉?居今之时,而直以圣贤之三尺律人,则天下岂有完人?反令一种乡愿④,窃中行之似,以欺世而盗名;而豪杰之卓然者,人不赏其高才奇气,而反摘其微病小瑕,以挤之庸俗人之下,此古今所浩叹也,即如古今相天下者,无毁无誉,小心谨慎,保持禄位,庇荫子孙,此皆庸人作用。若豪杰者,挺然任天下事,而一身之利害有所不同;即丰棱气焰未能浑融,而要之不失为豪杰。如张江陵⑤犹是豪杰手段,未可轻也。若弟辈者,上之不敢自附于圣贤,而下之必不俯同于庸人。马肆骇龙,鸡群疑凤,世眼自应尔,而岂所望于具只眼者哉!此番如不得意,即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尽可逍遥度日。不然,一瓢一笠,流浪江湖,不大落莫也。
【注】①伯修:即袁宗道。②中郎:即袁宏道。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晚明“公安派”的代 表人物。③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之道。④乡愿:指乡里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⑤张江陵:指当时的宰相张居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实有用世之具 具:才干 B.逆而行之,必发颠狂 逆:预先
C.功名抑塞不酬 酬:酬谢 D.而反摘其微病小瑕 摘:摘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 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狂狷者,豪杰之别名也 B.而豪杰之卓然者
C.此古今所浩叹也 D.此皆庸人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对故乡近况的描写,表达了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之感,而对过去兄弟相聚生活的回忆,又流露出兄弟情深的丝丝温暖。
B.作者认为自己的二哥虽然具有从政的才能,但是天性慵懒,语含批评之意;虽然建议他离职,但其实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C.因为“中行”之难,在现实中的圣贤之人是极其少见的,所以作者心中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挺然任事、不计利害的豪杰之士。
D.第三段中作者在用对比手法赞美豪杰的同时,也指出豪杰们是有
……
2017届高三毕业班早读语文限时训练(04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泰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
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
2016届高三毕业班早读限时训练(0311)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如司农治事堂 如:如同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 虽董之以严刑 董:监督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险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D. 骑能属者百余人 属:归属 司马迁《项羽本纪》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其疏数偃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A. 数罟不入洿池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使吾勇于就死也 林觉民《与妻书》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经•卫风•氓》
C.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D.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庄子•逍遥游》
A.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副有罪,当相坐 班固《苏武传》
B.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李密《陈情表》
C. 强留之,具食与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君子生非异也,普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D.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段公,仁信大人也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B.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C.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D.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若望仆不相师 司马迁《报任安书》
A. 而君反以罪臣 刘向《晏子治东阿》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B. 卒不忍独善其身 林觉民《与妻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
C.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苏轼《后赤壁赋》
西望武昌诸山 苏轼《黄州快哉亭记》
D.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司马迁《项羽本纪》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
A.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