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70字。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沈阳市新民第一高级中学 刘丽
【教学设想】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时值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身处和平时代的学子,更应在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中得到启示,并把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崇高的爱国情感。
2.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崇高的爱国情感。
2.通过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文化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
2.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崇高的爱国情感,联系现实,树立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2.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传统文化情怀,联系现实,探究新时代如何爱国。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2.教育学生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登岳阳楼》,更深刻的去感受老杜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一)学生回顾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百姓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被人誉为“诗圣”,他和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二)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