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00字。

  登岳阳楼
  杜甫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 下》VCD。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