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试题(打包23套)语文版必修3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0巨翅老人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2阿房宫赋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4滕王阁序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2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3痛与不痛的秘密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4词三首一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5词三首二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6元曲五首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7诗五首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8山地回忆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5.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9宝黛初会同步精练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6.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3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1.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2.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A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3.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测评语文版必修320171209145.doc
1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课后一起巩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鳟鱼 有酒盈樽 遵守纪律
B.朝房 朝闻夕死 朝令夕改
C.落枕 大大落落 疏疏落落
D.狂狷 捐弃前嫌 水波涓涓
解析:A项,zūn/zūn/zūn;B项,cháo/zhāo/zhāo;C项,lào/luō/luò;D项,juàn/juān/juān。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上海松江区现最大二维码楼,一排排窗户密密麻麻地布满整栋楼,再加上独特的花纹图案设计,让人 。
(2)在印尼的一个小镇,警方烧毁了3吨大麻。当地居民因吸入烧毁毒品的烟尘而 ,有很多人伴有头痛症状。
(3)每年4月中旬,正是杜鹃花(映山红)开得最灿烂的时节,红的、粉的、白的,各色映山红在山间争奇斗艳,让游客 。
A.目不暇接 头晕眼花 眼花缭乱
B.头晕眼花 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C.眼花缭乱 头晕眼花 目不暇接
D.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头晕眼花
解析:“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头晕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也比喻在某事中失去了方向。“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形似“麦浪”,吸收中国传统歇山式元素,契合本届世博会农业和粮食的主题,建筑屋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竹瓦材料。
B.梁思成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因为他不仅是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更因为他是现代中国建筑史方面的一位大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之一。
C.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诺贝尔奖”的金圆规奖于2015年首次迈向国际,对于一位工业设计师而言,拿到“金圆规奖”是其设计生涯的最高奖项。
D.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为“这不仅因为他是……”。C项,“拿到‘金圆规奖’”是“最高奖项”,主宾搭配不当。D项,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
答案:A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 , , 。 。 。 。
①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②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③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
⑥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
A.②①⑥④⑤③ B.⑥⑤③②①④
C.⑤⑥②④③① D.④⑤①③⑥②
解析:分析6句话的特点可以看出,前几处横线处应该是“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举例内容,然后表现其“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特点,接着写街道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对城市的作用。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城中水景
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
……
14* 滕王阁序
课后一起巩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孺/濡养 翼轸/珍宝 台隍/惶惶不安
B.棨戟/肯綮 幨帏/瞻仰 潦水/穷困潦倒
C.骖𡃱/渗透 鹤汀/泥泞 荠菜/云销雨霁
D.闾阎/闾左 睇眄/涕泪 湍急/逸兴遄飞
解析:A项,rú,zhěn/zhēn,huáng;B项,qǐ/qìng,chān/zhān,lǎo/liáo;C项,cān/shèn,tīng/nìng,jì;D项,lǘ,dì/tì,tuān/chuán。
答案:B
2.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甫:刚;遄: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宰:宰相。
解析:D项,“宰”,县令。
答案:D
3. 导学号92924033对下面两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解析:①连词,表转折,可是;②副词,将要;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屈贾谊于长沙 B.徐孺下陈蕃之榻
C.指吴会于云间 D.窜梁鸿于海曲
解析:C项,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典故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解析:B项,无恨主之意。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新修滕王阁记
[唐]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
……
第一单元测评(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鳟鱼(zūn) 荒谬(miù)
给予(gěi) 寥寥几笔(liáo)
B.廊庑(wú ) 额外(é)
晕厥(yūn) 散漫凌乱(sǎn)
C.弊病(bì) 堡垒(lěi)
轮廓(kuò) 毛骨悚然(sǒnɡ)
D.肽类(tài) 迟钝(dùn)
穴位(xuè) 嬉笑怒骂(xī)
解析:A项,“给”应读“jǐ”;B项,“庑”应读“wǔ”;D项,“穴”应读“xué”。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近一半中国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祖父辈辛苦付出却往往“两头不落好”的事例 。
(2)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3)圆明园里的宝物 ,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 俯拾即是 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解析:“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答案:B
3. 导学号9292400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之上的空中祥云,而是贯串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
B.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C.最新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增高造成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D.减少外出、减少户外锻炼、饮食清淡、少开窗通风、适量补充维生素等,都是防止雾霾不再侵袭我们健康的有效措施。
解析:B项,“经验阅历”与“大幅度提升”搭配不当。C项,“归因于……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防止……不再”不合逻辑。
答案:A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 。 , 。 , ,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
……
模块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A项,假设关系不当。B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与原文内容不符。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答案:C
2. 导学号9292403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在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认真对照上下文,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在答此题时应抓住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辩证理解分析,要善于识别多余信息。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时 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气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