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0.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1.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2.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3.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4.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5.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6.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7.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8.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19.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0.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1.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2.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3.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4.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5.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6.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7.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8.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29.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0.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1.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2.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3.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4.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35.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4.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5.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6.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7.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8.doc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巩固同步练习:检测9.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小文走了,不仅仅留下布鞋
陈 璇
在妻子看来,丈夫李小文离开世界的方式,跟他的个性一样,“洒脱、痛快,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崇尚简单的他大概连告别也想省去。1月9日上午,他突然晕倒在家。次日13时05分,因病医治无效,这位中国地理遥感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医院去世。
他的科学成就连同那双著名的黑色布鞋留了下来。去年5月,他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讲座的照片铺满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着装“任性”的中科院院士。有人说他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神功”。
名声本不是他追求的东西。他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他不喜欢用衣装打扮自己,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也省了。即使在“长江学者”的颁奖典礼上,他也是那身经典的行头。家人说,他不爱管钱,几乎不碰银行卡。
他曾经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名誉仅仅留在科学界。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和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他身上经常揣着酒壶。他经常早晨就拧开一瓶二锅头“当早饭”。他跟人说,“喝酒可以让自己听不见外面的嘈杂”。但近两年,因为肝硬化,他开始戒酒。然而,烟瘾陪伴他到最后。
他不喜欢被束缚,即使有些事关生命。他把医院比喻为“善良的专政”,厌恶被束缚在病床和医疗器械上。他曾经拟下一份“尊严死”的生前遗嘱,还让家人在遗嘱上签字,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妻子自我安慰道:“这正遂他的愿了。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痛苦。”1月9日晕倒后,恢复意识的他一直犟着不去医院,但在家人的坚持下,他还是被一辆救护车带走了。
博士生樊磊最后在医院见到他时,他已经插上了呼吸机。家人并不愿意眼睁睁地放任他离开,仍然让医生给他做了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而那时“他已经没有知觉”。樊磊看着老师艰难起伏的胸膛,“不忍心多看一眼,就退出了病房”。
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亲切随和”的老师,“没有一点院士的架子”。樊磊在研究中碰到难题,给他发短信,回复总是第一时间到来。
一贯低调的他,通常在面对“年轻人”时,会放下刻意与外界制造的屏障。去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向他提出采访请求时,他起初用应对媒体的统一辞令“太热了”来婉拒。但后来,当记者说“希望您能跟年轻人交流”后,他的态度松动了,最终接受了独家面访。
去年下半年,他偶尔几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和年轻人有关。去年9月,他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作了一场讲座。他跟大学生交流“研究什么最重要”,还向比自己小几轮的青年传授起恋爱经验。
他缺席了北师大“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的颁奖典礼。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发出了预警。
他走得太突然,似乎并不想留下充裕的时间接受人们对自己的挂念。如今,在他生前一直自由驰骋的博客空间里,很多人在缅怀他。一位博主说,“朴朴实实地踏实做研究,默默地从事基础研究。生活洒脱、学术严谨成为他在我眼中的代名词”。还有人说,“作为一个院士,一个名人,一个被公众关注的不一样的科学家,以普通人的心态,走完了他本应该再长一些的人生”。
他或许并不想走得那么匆匆,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妻子说,他生前的两大心愿,一是做“大数据时代的大地图”研究,再就是好好编一本教材。
他在科学网博客留下最后的足迹是在1月5日,他回答一位博主有关“逊克农场人口”的提问。不久前,他还评论了“上海踩踏事件”。
在那个网络世界里,他不是人们眼中高高在上的院士,而是一个名为“老邪”的博主。他平等地跟那些热爱科学的人交流、争辩甚至打赌。
但从此,他的博客不会再有更新。有人感叹“世上最像‘扫地僧’的院士没有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就本题而言,涉及文章开头段,内容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的对象、内容;开篇点题,点明写作中心;等等。结构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
答案:①在内容上,概括了李小文的个性特征,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总体印象。②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头便交代李小文去世的消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篇人物传记展现了李小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传主形象的能力。传主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传主的行为、事迹等来体现的。具体作答时,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介绍了传主的哪些事迹,传主的哪些行为具有特殊性,这些事迹、行为反映了他哪方面的特点,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①朴实简单,淡泊名利,不喜欢用衣装打扮自己,常穿布鞋,几乎不碰银行卡。②生活洒脱,为人低调,婉拒媒体采访。③亲切随和,关爱青年学生,没有院士架子,乐于与青年人交流。④治学严谨、潜心研究,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在遥感领域硕果累累。
3.本文引用了李小文的学生和几位博主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引用他人的话来写传主,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恰当地借助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如丰富人物形象、令文章显得真实、客观等。考生据此总结答案即可。
答案:文章引用李小文的学生和几位博主的话,更好地突出了李小文的形象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便于读者对传主李小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文中引用的一位博主的话“生活洒脱、学术严谨成为他在我眼中的代名词”,突出了李小文生活洒脱、治学严谨的特点。
4.李小文院士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作答时不能凭空想象,而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在结合李小文的形象特点理解所给句子的含意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答案:搞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肯投入,肯花大力气,付出毕生精力。生活简单,淡泊名利,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否则,就会为名利所累。李小文院士在生活上极其朴素,为人低调,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上,在遥感领域硕果累累,被人称为“扫地僧”。在浮躁的社会、功利化的时代,像这样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科学巨子实在少有,堪称楷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
楼乘震
“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
……
1.阅读下面的两篇同题文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例文一”得45分,“例文二”却得5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时候我们要特别看重自己,哪怕你渺小得如同一朵野蔷薇,因为蔷薇自有蔷薇的精彩,有了你,荒野才不会感到寂寞。有时候我们又要看轻自己,哪怕你高大得如同昆仑,因为没有大地的承载,你无法挺起脊梁;没有山石的堆积,你无法展示雄壮。
什么时候把自己看得重,什么时候把自己看得轻,把握好分寸,是一种智慧。
对此,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
看重与看轻
我们有时候极渺小,就像墙角的蔷薇;我们有时候很高大,如巍峨顶天的昆仑。
我们可以微小似沙砾,低到尘埃;我们可以雄壮如苍鹰,高到长天。
什么时间,我们应卑微?什么时间,我们应骄傲?
是非为炬,烛照灵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不顾自己的生死毅然决定驾驶致远号撞沉日本主力舰,却被敌方的鱼雷击中,发生爆炸导致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六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七点七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得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迟到以致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去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选AE。 B项,“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项,“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理解不准确;D项,“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暴躁。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小说中反复提到的这些内容,串联了小说的情节,凸显了城市生活给“我”带来的压力之大,在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意结合情节分析。
答案:①起线索作用。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无论是一只普通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不安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明。④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要把握“我”的状态、言行和心理,如:紧张、焦虑、辛劳、担忧、无暇顾及亲人和生活等等。然后结合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