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5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教学目的:1、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2、体会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3、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托尔斯泰墓“美在何处”,“为何最美”。
教学难点:“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的托尔斯泰墓为何能
“ 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n 从标题(幻1)“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这篇散文中主要给我们描写的是坟墓,而坟墓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死亡、阴森、绝望,作者却在坟墓前加“最美”两字,想想坟墓能让你觉得美吗?(齐答:不能。)那么什么事务或是景象能让你觉得美?(幻2)
n 学生散答:(鸽子、和平的景象;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
n 教师总结:(幻2)春天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孩子们的纯真笑脸都是美,蕴涵着生机之美,而坟墓代表的却是死亡,作者也觉得美,美在何处?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者和托尔斯泰
1、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幻3),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文章的副标题告诉我们这座坟墓应该是在俄国,从文中我们知道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而作者为什么在1928年去瞻仰托翁的墓呢?从注2中可以知道1928年是托翁诞辰100周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缅怀托尔斯泰。
2、作者是谁?(齐答:茨威格)茨威格是个什么人呢?(幻4)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焦躁的心》以及诗集《银弦》和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他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3、这样的作者非常崇敬的托尔斯泰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幻5)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