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90个字。

  《木兰诗》中的美学取向
  熊芳芳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其曲调最早收录于已失传的南朝僧人智匠编的《古今乐录》。“木兰诗”的题名,最早见于《文苑英华》,后被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梁鼓角横吹曲”。
  《诗薮》中说:“木兰歌是晋人拟古乐府,故高者上逼汉魏,平者下兆齐、梁。如‘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尚协东京遗响;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齐梁艳语宛然。又‘出门看火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汉也。”
  《木兰诗》到底产生于什么时代,这是自赵宋以来一直聚讼的问题。还有关于民族的问题(混称“天子”“可汗”,木兰“是敌是友”?),甚至木兰在军营中与士兵朝夕共处时是怎样隐藏身份的,另外,木兰的战功和天子的授官中的夸张成分等等,这些,我们都不去讨论。我们且研究一下这个流传在民间,经过了诸多演变,其间不乏文人改削润色之处(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便不像民间的声口)的故事诗,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美学取向,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哪些核心元素。
  一、《周易》的运动哲学
  《易传》很强调“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上》)。就自然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下》)。就人世说,“通变之谓事”《易•系辞上》,“功业见乎变”《易•系辞下》。所以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系辞上》。“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易•系辞下》。人类当效法自然,在生生不息的变化运行中去不断建功立业,求取生成和发展。《周易》这种认为自然与人事只有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的看法,正是中国美学高度重视运动、力量、韵律的世界观基础。《周易》这种天人同构的运动世界观,把孟子强调道德生命的气势美,经过荀学的洗礼后,提到了宇宙普遍法则的高度,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因素,它也是儒家美学的顶峰极致。
  李泽厚说,中国美术之所以讲究“线”的艺术,正因为这“线”是生命的运动和运动的生命。所以中国美学一向重视的不是静态的对象、实体、外貌,而是对象内在的功能、结构、关系。缺乏内在的动态势能,无论在诗、文、书、画、建筑中,都被中国美学看作是水平低劣的表现(《华夏美学》)。
  一直以来,我们对《木兰诗》主题的解读几乎都局限于这几个方面:歌颂了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让无数须眉为之汗颜的巾帼英雄;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风剽悍以及尚武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如保家卫国,功成身退,不爱功名富贵等。与此相应,对木兰形象的理解也大多限于“忠、孝、智、勇”的范畴。诸如:“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固犹复许孤忠。”(明•曹琏)“闻说蛾眉勇冠军,弯弓跃马建殊勋。十年血战生全父,一片贞心死谢君。”(清•陈文组题木兰祠)“谁云生女不如男,万里从军一力担。”(清•董廷晋•题木兰祠诗)“乔装代父出从戎,卫国胸怀不世雄。”(今人于安澜题木兰祠)现在,也有一些学者和教师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解读出木兰的女性美(情感细腻、调皮率真)。但仅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