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00字。
试析李白绝句之艺术特色

金为群

【摘要】李白的绝句,尤其是七绝,向来脍炙人口。他以清新流畅的语言,丰富新颖的想象,夸张传神的表现手法,高度个性化的形象,壮浪纵恣的风格,留下了一篇篇遗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关键词】李白  绝句  艺术特色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发展到了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而对于五七言绝句,明胡应麟说:“至唐诸子,一变而律吕铿锵,句格稳顺。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遂为百代不易之体。”①据统计,唐代五绝的数量有三千首之多,而七绝则有八千首左右。盛唐诗人的绝句大都能学习民歌直接发自内心的自然音调,以及单纯明快、不假思索的新鲜风格,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将个人的感受结合于民族共同情感,用平易凝练、朴素流畅的口语概括出人们生活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从而为人人理解,代代传诵。绝句字数不多,或二十字,或二十八字,很难腾挪变化,所以要求写得含蓄,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写景抒情常常熔为一炉,讲究韵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留下较多想象的余地,使人如嚼橄榄,久味仍余香满口。同时,绝句的语言必须是平常语,文字流畅,不艰涩深奥,一般不用典,以天然真切为最高境界。李白除了杂言和七言歌行,五七言绝句的成就尤为突出。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千古,别有天地。”②概括了历来诗家的评论。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流徙于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少年时读书习剑,好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自比,以治国安邦为抱负。但思想上也受道家游仙、出世的影响。天宝元年(742)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但地位不过是个文学侍臣,因性格傲岸,为权贵不容,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安史之乱时在庐山隐居,受永王李璘邀请参加军幕。后李璘被唐肃宗击败,李白因此而获罪,被系浔阳狱中,后被判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中途遇敕放还。上元二年(761)他还想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征讨史朝义,路上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享年62岁。李白天才横溢,诗篇中往往充满政治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摆脱成见,鄙视世俗,敢于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思想感情。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含蓄深沉,是他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感情强烈,语言清新,有强烈的感染力。杜甫赞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③人们惊叹于他磅礴的才华,给予他传奇性的“诗仙”称号,民间还长期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1-
(一)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李白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作为盛唐的一个代表诗人,李白的绝句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④的语言风格。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通过一个错觉写游子静夜思乡之情。静夜见光,则知其不寐;见光疑霜,可见其出神;疑霜而终知其非霜,于是寻其来由而抬头;抬头则见窗外明月当空——“隔千里兮共明月”,终于见月伤情,低头而黯然神伤。它所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一样,轻盈似纱,清淡如水。全诗语言明白如话,而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之名曲。又如《秋浦歌》(之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本诗是写李白因临水照镜惊见白发垂垂有感而发。如若径从照水说起,便平直无味。今以“白发三千丈”喝起,用极度的夸张,先写出惊见白发时的心理震动,然后以“缘愁是个长”,似溪水悠悠般缓缓荡开去。至此诗意似已说尽,却又回说临水照影,再起奇想:水可成冰,却不会起霜。“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仅以秋霜回应“愁缘”,更以不可能的想象,进一步表现了白发骤长,连自己也难以置信的悲慨。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读来有不胜苍凉之感。
李白的七绝向来和“七绝圣手”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⑤这是和李白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下面试举几例,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此诗因“四句而入地名者五”被推为绝唱。短短四句诗,罗列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洲、三峡五处地名,竟浑然天成,无斧凿痕。由于巧借峨眉形容山月,清溪三峡又勾勒出一路溪清峡多的水景,再用千里蜀江中随水而流、伴人而行的月影串联起来,连用“发”、“向”、“下”三个字,形成一股顺流而下的气势,便觉得声情格外流畅,写出了青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再如《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作于李白因永王璘谋反事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敕,乘舟东返时,是当时欢愉心情的写照。前两句一写起点,一写终点,可见心情急切。第三句稍作顿留以蓄势,第四句再宕开,便觉饱满充沛,回荡有致。假如第三句不采用因事

-2-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