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配套课件见本站http://www.ht88.com/downinfo/805175.html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1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2 必考文言文翻译.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3 必考文言文概括分析.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4 必考古诗歌阅读.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5 轮考小说阅读.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6 轮考散文阅读.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7 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2018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8 压轴大题写作.doc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三)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
吴 充
公讳修,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进羡余钱十万贯 羡:盈余
C.公乞假将帅权 假:授予
D.公权知成德军 权:掌权
解析:选D 权:暂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科举制度中,通过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者,称为进士。
B.谏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官职,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
C.庆历,是北宋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D.宣抚使,又称宣先安慰使。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宋朝宣抚使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或由执政大臣担任,后来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
解析:选A 进士应为“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即殿试)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4分)
译文: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财物),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得分点:“侈”1分,“况……邪”句式1分,句意2分)
(2)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得分点:“缓急”“馈”各1分,句意2分)
4.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保塞之胁从者”的原因。(4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确定答题区间是最后一段,然后从欧阳修与宣抚使的对话内容中筛选关键信息,如“祸莫大于杀降”是第一个理由,“朝廷许以不死
……
拉分考点二必考文言文翻译(8分)——8分题目需珍惜,拉开分差很容易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断句题、古文化常识题和分析综合题,学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翻译题,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又该如何突破呢?
编者认为,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
第1讲 译准3大给分点——保高分
一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译文:
[参考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考查点:“锡”通“赐”,赐予;“而”,转折连词)
[参考译文]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二准解多义词——依据语境,确定含义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
……
拉分考点八 压轴大题写作(70分)
——找准着力点,升格“不妄谈”
作文被称为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语文学科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还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命运。
但是现实是:考前二轮复习时作文往往被忽视,大多仅采用模拟考试时顺带讲评式作文复习法,这种方法不成体系,没有侧重,学生作文提升没有方向和着力点,造成提升空间最大的作文却成了复习的短板。
本书采用“升格”的理念,分成两大部分升格:一是写作技巧上升格——精选7个升格点,让考生明确提分方向,掌握提分技巧,每周1升格点,二轮作文复习升格不妄谈;二是素材使用上升格——精选“一点四面”下的写作素材,分类编写,让学生常常读、时时悟,让作文格高、新鲜、见解高。
高考作文的阅卷,有人戏言“一分钟内定生死”,话虽有点过头,但也透露出阅卷人时间紧、任务重的无奈。一分钟扫描式的阅卷,阅卷人主要看什么,怎样抓住阅卷人的心,这是二轮复习作文需要瞄准的备考方向。
针对作文复习实际,考虑到考生作文薄弱点,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逐一升格,重点打造几个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兴奋点,二轮作文再提升一个档次。
第1讲 如何由“偏离题意”到“符合题意”
一、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做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从写作过程来看,要注意以下方面:
1.写作之前认真审题
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需要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等。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
题意的要求 不合题意的表现
(1)数量限制:“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两三个关键词”是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可 把上面的关键词都用上(或者远远超过两三个),就不合题意,只用一个也不合题意
(2)内容驱动:“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泛泛地谈中国,也不合题意
(3)对象设定:“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助”“读懂” 介绍的知识太抽象,讲的道理太深奥,漫谈中国,就有可能离题
(4)思维驱动:“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一个关键词一个画面,彼此之间不注意勾联,就有可能离题
2.写作之中仔细扣题
在审题立意不偏的前提下进行写作,要想符合题意,还需要在写作中注意三点:
(1)落实上面审题时对写作的种种限制;
(2)选材要典型,并且分析时要围绕中心;
(3)行文过程中要适当灵活扣题、点题。
二、偏离题意
1.审题不准,偏离要求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一些考生无视“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一重要要求,只抓住“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一句中的“呈现”两个字去写,殊不知这里的“呈现”,是你对“中国”的认识,而我们要写的是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传递给外国青年。至于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