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 Word版含答案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1Word版含答案.doc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2Word版含答案.doc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3Word版含答案.doc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4Word版含答案.doc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5Word版含答案.doc
【与名师对话】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6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一)
高考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2016•江西南昌市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大传统与小传统
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作“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作“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
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叵罗”,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
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
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
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俗的书,如福建的“礼生”、北方的“乡秀才”,在乡村是很受尊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民间善书、皇历、家族规约等里面。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
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
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尊女卑、家族关系、父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
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比如“四郎探母”,其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看了戏,人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育小孩子。
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中“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传统”是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于少数上层人的正统文化、学者文化。
B.“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
C.“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在这种环
……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三)
高考第4~6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刘作忠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
……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六)
高考第7~9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一、(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最后一片叶子
[美]欧•亨利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街道都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古怪地拐着弯子。一个画家发现:要是有收账的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账也没要到!
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里来,寻求低廉的房租。然后,这里便成了“艺术区”。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琼西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把苏叫到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希望就是她要活下去的念头。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
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画板,开始画插图。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画插图。
苏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12,”她数道,歇了一会儿又说,“11,”然后是“10”和“9”……
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有什么可数呢?只见空荡阴暗的院子,20英尺外一棵老常春藤,攀在砖墙的半腰上。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几乎是光秃的枝条。
“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6,”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难道医生没告诉你?”
“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常春藤叶子和你的病有什么关系?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晨还告诉我,——他说有九成把握。”
“你睡一会儿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老矿工的模特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