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0课在桥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1课牲畜林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2课半张纸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3课山羊兹拉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4课礼拜二午睡时刻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5课沙之书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骑桶者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课桥边的老人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3课炮兽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4课安东诺夫卡苹果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5课丹柯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6课炼金术士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7课娜塔莎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8课素芭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9课清兵卫与葫芦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第一~四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

  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小说《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通过“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以小见大地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人生旅途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和追求,对它们的珍视就是思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亲情的伟大,是思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了友情的真诚,是思考;“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体现了自由的珍贵,是思考。《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实践了弗吉尼亚•伍尔芙描绘内在真实艺术主张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所重视的生活,是偏重于精神的生活,她特别强调应该真诚地表现心理体验,从她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和她所描绘的一连串的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本单元主要从小说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三方面赏析文本,要注意把握叙述角度、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从赏析两篇风格不同的小说入手,体会“冰山式”写作的简洁与“意识流”写作的恣肆,从而认知一些外国现代小说的叙述特点。
  具体而言,《桥边的老人》鉴赏重点应放在对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的品味及第一人称的视角分析上;《墙上的斑点》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课外可拓展海明威和伍尔芙的其他作品,深化对“冰山理论”的理解,感知“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第1课 桥边的老人
  对应学生用书P2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蹒跚(pán shān)  2.陡坡(dǒu)   3.轮辐(fú)
  4.脚踝(huái)       5.踯躅(zhí zhú)  6.眺望(tiào)
  7.岔路(chà)        8.疲惫(bèi)  9.茫然(mánɡ)
  10.瞅着(chǒu)      11.撑起(chēnɡ)
  (二)多音字
  1.卡卡车kǎ哨卡qiǎ     2.露露面lòu暴露lù
  3.看看守kān看望kàn 4.撇撇开piē撇嘴piě
  5.强坚强qiánɡ勉强qiǎnɡ倔强jiànɡ  6.挨挨近āi挨打ái
  二、写准字形
  1.yǒnɡ涌动陶yǒnɡ俑  2.shān删除zhà栅栏shān珊瑚
  3.轮fú辐fú幅员辽阔  4.富ráo饶缠rào绕妖ráo娆
  5.疲惫不kān堪kān勘探精zhàn湛  6.yōu忧虑干rǎo扰
  三、用准词语
  1.爆发 暴发
  例 句   (1)近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场景十分壮观,犹如烟花美景。
  (2)7月18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导致山洪暴发,五指山市平山医院成为全市受灾最严重的片区之一。
  辨析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爆发。②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③(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战争。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暴发户。②突然发作:山洪暴发。
  2.侦察 侦查
  例 句 (1)韩国和美国妄图通过“萨德”系统对周边国家进行侦察活动。
  (2)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冀文林等4人以受贿罪进行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辨析   侦察:指秘密察看,了解敌情、地形等,多用于军事方面,如侦察敌人阵地。
  侦查:指暗中侦察、调查罪犯、罪行、罪证等,多用于检察、公安等方面,如检察院对这个案件展开了侦查工作。
  四、积累成语
  1.稀稀落落:形容稀疏的样子,又作稀稀拉拉。
  2.神秘莫测:非常神秘,难以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或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无法揣测。
  3.疲惫不堪:形容非常劳累、疲乏,不能忍受。
  对应学生用书P2
  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海明威
  简历: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8岁到报社当记者,开始了写作生涯。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
  ……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保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渡过了难关。 “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着幸福、丰收、甜美的生活。出身于没落贵族的蒲宁也许一生已注定不会有太多变化。贵族的身份让他骄傲,虽然落魄但也是一个贵族,这个身份束缚了他——即使他曾受教于托尔斯泰等名人,他身上的血液也让他无法忘记那曾经珍贵的一切,也无法让他放弃心中的幻想。身份等级的观念让蒲宁厌恶任何打破“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而“理想化”社会正是他意识中那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赏析场景描写的方法、技巧,认识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特别要注意领会景物描写的意义及在小说中的地位,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和笔法,从而提高自己进行场面描写及写景状物的能力。
  学习《炮兽》一文,应理清文中的三个场景,探讨小说中对照手法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习《安东诺夫卡苹果》一文,要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课 炮__兽
  对应学生用书P12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歼灭(jiān)      2.桅杆(wéi)
  3.胳膊肘(zhǒu)  4.晕眩(xuàn)
  5.朦胧(ménɡ)  6.禀赋(bǐnɡ)
  7.痉挛(jìnɡ luán)  8.驯服(xùn)
  9.船舷(xián)  10.瞥见(piē)
  11.颠踬(zhì)  12.飓风(jù)
  (二)多音字
  1.系系鞋带jì派系xì  2.吓恐吓hè吓唬xià
  3.塞软木塞sāi要塞sài堵塞sè  4.模模糊mó模样mú
  5.创创伤chuāng创办chuàng  6.吁呼吁yù气喘吁吁xū
  二、写准字形
  1.冲zhuànɡ撞tónɡ瞳孔一zhuànɡ幢楼  2.晕xuàn眩船xián舷弓xián弦
  3.吉xiáng祥xiáng详细yáng洋溢  4.关jiàn键jiàn健康
  5.chāo钞票chāo抄写巧miào妙  6.miáo瞄准扫miáo描
  三、用准词语
  1.治服 制伏
  例
  句   (1)伦敦能够彻底摘掉“雾都”的帽子表明,雾霾是可以治服的。
  (2)一持刀男子挟持人质抢银行,被保安徒手制伏。
  辨析   治服:指治理、整治,使之驯服,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等。制伏:指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其对象可以是物、自然、动物或人。
  2.偶尔 偶然
  例 句   (1)他星期天常在家看书,偶尔也到公园走走。
  (2)主教练穆里尼奥说:“切尔西今夜发挥失常只是偶然现象。”
  辨析   “偶尔”和“偶然”都是副词。“偶尔”指间或,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偶然”还有形容词用法,如“偶然的机会”。
  四、积累成语
  1.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沉得住气。
  2.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3.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4.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
  阶段质量检测一(第一~四单元)[对应学生用书P115]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结果人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当作外在研究、开发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许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后来,有人把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把荀子的思想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睢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呢?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所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但这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解析:选C C项,扩大范围。选项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扩大为“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一度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人不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无为。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所需成本比当初获得的收益要多。
  解析:选D 强加因果。文中并未明确“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
  解析:选D 表述错误。应是引用论证而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绝对,文末采用反问的方式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