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桥边的老人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八单元第15课沙之书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八单元话题前言虚构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二单元第3课炮兽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安东诺夫卡苹果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二单元话题前言场景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六单元第11课牲畜林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六单元第12课半张纸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七单元第13课山羊兹拉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七单元第14课礼拜二午睡时刻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七单元话题前言情感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三单元第5课丹柯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三单元第6课炼金术士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三单元话题前言主题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7课娜塔莎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四单元话题前言人物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第9课清兵卫与葫芦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话题前言情节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一单元话题前言叙述Word版含答案.doc
[话题诠释]
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法。
一、叙述角度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1.全知视角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2.有限视角
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叙述人称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事使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既可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事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三、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1.讲述
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
2.显示
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四、叙述方法
方法 含义及作用
顺叙
顺叙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顺叙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
倒叙
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海明威
简历
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郊外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用猎枪自杀。
作品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评价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约翰•肯尼迪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背景扫描]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知名作家一起支援西班牙人民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常识积累]
1.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
……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博尔赫斯
简历
1899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英裔律师家庭。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之手。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1923年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博尔赫斯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1986年6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作品 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评价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誉为“影响欧美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后现代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
[背景扫描]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博尔赫斯逐渐陷入家族遗传的深度失明,由于诗歌有韵律、有节奏,便于在失明状态下凭记忆连缀成篇,博尔赫斯开始大量书写格律诗,小说被完全撂在一边,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才凭借短篇集《布罗迪报告》进入第二次小说写作高峰期。与第一次小说写作高峰期极为不同的是,在第二次高峰期里,他小说与诗歌同时书写。虽然这一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在主题上依然聚焦于他终生为之着迷的一些“玄学私趣味”:诺斯替、卡巴拉、双重性、无限性、死亡、记忆与时间,但在技艺上却糅合了他在同一时期的诗歌中打磨出来的平实和压缩力,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是《沙之书》这本集子,显得更加克制、洗练、不动声色,呈现出来的这种“文体互渗性”是最为明晰的。
[常识积累]
1.现代派与后现代派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派文学最早出现的派别是象征主义,代表作是波德莱的《恶之花》,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高潮。主要流派
……
[话题诠释]
文学上所说的虚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的编织与构建。
一、小说为什么要虚构
1.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2.虚构可以使平常的题材“陌生化”,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
3.事实并不等于真实。事实是常识,真实却是对这一常识的理性化飞跃,我们常常将其叫做真理。小说家可不是搬运工,直接将现实里的东西转移到小说里就行了。小说家针对现实的写作,是一个理解和消化现实的过程。
二、虚构的三种形态
小说中的虚构,往往有三种形态: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这样的小说家以博尔赫斯为代表。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看似严谨的证据,把小说打扮得跟论文一样客观。
2.作家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比如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性的《前言》,说“清闲的读者,这部书是我头脑的产儿”云云。
3.作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如卡夫卡。
三、虚构要注意的问题
1.“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
小说的虚构必须遵从相应的艺术法则。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旨意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有鉴于此,如果小说家完成不了这样的目的,那么他的小说中的谎言就是无效的,最终也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2.插上想象的翅膀
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在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世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小说必须伸展自己想象力的翅膀。小说所要求的想象力足以保障他们成为现实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