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90字。
短新闻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 巩固通过把握文本特征来学习文本的观念和方法
对于本课的两篇课文而言就是:⑴新闻;⑵记叙文
2. 通过划分课文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事实、背景、评价),提高对新闻结构的把握能力,了解事件通讯(特写)的特征。
3.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 体会作者的独特视角。
5. 体会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
⑴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体会新闻的真实性。
⑵ 把评论、感悟暗含在事实、背景和某些关键词中,这是客观性。
6. 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7. 体会新闻背景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
⑴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⑵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⑶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⑷表明记者的观点;⑸衬托、深化主题。
8. 积累语汇
9. 体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珍惜和平,坚决抵制战争和暴力的意识。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 教学目标
同上。另:
二、时间:3
第一节
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凝聚到香港,冉冉升起的紫荆花旗向世界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有关资料表明,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们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整体把握
(一)按照新闻的一般结构,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事实、背景、评价。
似乎只有明显的标题、主体、事实和背景、评价,没有导语和结语。
问1:有人把首段“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作为导语,对不对呢?
如果答不出来,则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包括哪些程序?找出这些程序,概括出来。
段落层次 主要内容
(根据新华社身份概括) 层次作用 主要内容
(据百姓身份概括)
1 搭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的“不”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引子 英国终于滚蛋了
2~4 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主体(事实、背景,暗含评价) 港督滚蛋了
5~7 英国管治结束降旗仪式 英国政府滚蛋了
8~9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易帜仪式 香港终于回来啦
10 “不”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英国从形式到内容全部滚蛋
11 英国侵占时间,哪来哪去 结语含背景(暗含评价) 英国鬼子终于倒霉了,滚回老家去
第一自然段明显不能概括主体部分2~9,仅仅与文末的10直接相关,不能作为导语。——本文属于事件通讯,不属于消息。通讯和消息的区别,从本文来看,仅仅是开头不同而已。
对于通讯,怎么阅读呢?从文体特征上阅读,一是新闻,二是记叙文。从新闻的角度阅读,上一步已经进行,下面从记叙文的角度进行阅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