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290字。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范本
  中国文化的活力
  (2017年考试大纲•样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段1.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段落解密/本段主要论述: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传统的关键问题。举事例来论证:五四新文学运用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范例:①五四新文学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②许多作家译介域外文学,将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产生了“现代文学”。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压力——一个文学的“创新”就是用现实主义改变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段2.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段落解密/本段主要论述:“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对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盗火者”善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崇洋分子”照搬照抄西方文化,并把传统文化纳入西方文化逻辑之中。]
  段3.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段落解密/本段主要论述:中国文化应成为“改变世界”的思想资源——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在于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举例论述:①古典诗学有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②儒家的“修身”具有哪些社会功能?③“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哪些重大启示?这些问题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信息区间:段1]
  B.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信息区间:段1]
  C.一批饱学之士总是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浩如烟海、门类繁杂的中国文化的工作。[信息区间:段3]
  D.当今社会,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是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信息区间:段3]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种西文文化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信息区间:段1]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达模式。[信息区间:段2]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现文章。[信息区间:段3]
  D.对传统文化中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信息区间:段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信息区间:段1]
  B.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信息区间:段1]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信息区间:段3]
  D.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作者在前两段的文字中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信息区间:段1、段2]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第六句话的内容进行的重新整合,原文中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并且解决问题”,因而该项是不正确的。
  2、A
  [解析]A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一段的第三句、第四句,该项在表述上强加因果,因而该项是错误的。
  3、C
  [解析]C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三段后半部分,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属于于文无据。D项,这是一个有关文本特征的综合判断,是根据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增加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设计的。从原文来看,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较易辨别,只是对于因果论证考生可能会存在疑虑。文章第一段中在论述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这个观点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因果论证,所以此项表述正确。
  文学中有历史
  (新课标II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段1.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