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00字。
《古诗十九首》艺术探美
杜保红 学号 023033006
摘 要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        《楚辞》之后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五言诗歌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结构美、感情美。  
关键词     艺术  语言美  结构美  感情美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最早一批无名氏文人的五言诗作品,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这十九首编在《文选》中,冠名《古诗十九首》。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它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改变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体式。自魏晋以来,它一直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视,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语  言  美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艺术成就。无论是从典故的化用,还是比兴、叠词的运用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一面,体现出了精湛的语言技巧。
一.巧用典故
《古诗十九首》中大量化用熟语典故,它们是那样的自然,丝毫不给人矫揉造作、有意附会的感觉。它使作品底蕴更加深厚,发人联想。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其中“生别离”化用《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它暗示给了读者“悲莫悲兮的”意思。“道路阻且长”更是直接用了《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句子。它暗示了“从之不得”的意思。“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化用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上言加餐食”。再如《涉江采芙蓉》中,“涉江”是《楚辞》的名篇,本诗借用这个成辞暗示了诗中主人流离转徙的辛苦。《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出自《诗经·晨风》,指诗中“忧心钦钦”之情。“蟋蟀”出自《诗经·蟋蟀》指诗中“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伤促。还有《生年不满百》中“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王子乔”是神话中人物。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晋,被仙人浮丘公引去嵩山修炼,三十多年后,在维氏山顶与世人告别,升天而去,故有“王子登仙”的传说。这两句说,尽管有个仙人王子乔,但人们不能像他那样长生不老。暗指,既然人生有限,转眼即逝。何不抓紧这有限的人生,纵情行乐呢?这就是用典的效果,所谓词短意长回味无穷。
二 .善用比兴
前面已经谈到《古诗十九首》是对《诗经》和《楚辞》的继承和发扬,当然在艺术手法上明显地运用了它们惯用的手法“比兴”。《古诗十九首》的兴,通常和比融合,形成兴而比的特征。如《冉冉孤生竹》中“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以柔弱孤生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喻游子。接着又以“兔丝附女萝”喻其情之缠绵固结,永合无离。再下来“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前两句以蕙兰扬辉喻女子青春盛颜,以“过时而不采”喻夫妇离别,以“将随秋草萎”喻青春逝去,可谓比喻迭出,比中有兴。而思妇的殷殷情怀,绵绵厚意,缕缕情丝,凄凄伤感尽在这迭出的比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