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2510字。
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7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 文 2017.4
学校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成绩_______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的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多干瘪。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多么庞大的伪命题。前几天读学者王晓明的文章《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感慨良多。作者在文中憧憬,爱读书的学生“即便毕业了,跨出校门了,他依然会逛书店,会在床头留一个放书的小空间……他会在好书的陪伴下,继续努力做一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自主的人。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读到这里时,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同时也感到微微的悲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我们全然忘记,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长远投资?
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资深美剧迷,我发现了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拥有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在不经意问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老白在另外一个制毒师的推荐下,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相反,我们在国产电视剧或商业电影里,则很少看到类似的生活场景。
这是个微妙的对比。在我看来,这不是个体编剧间的表层差别,而是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在我们的大部分影视文化里,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热气腾腾、金碧辉煌的物欲世界,是这个时代最表层最浮光掠影,也最丑陋的缩影。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这些影视剧显得如此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大概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而那些编剧也可能未曾察觉,经典文学对芜杂人性的探索呈现用于不会过时。莎士比亚戏剧里丑恶的阴谋诡计依然在《纸牌屋》里续演;《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依然在当下有着不同阶层的翻版;奥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已然被国人漠视,摒弃。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缺乏认知与反思。其实许多当代欧美国家都异常重视全民阅读,包括经典阅读。早在1997年,美国政府就掀起了“阅读挑战行动”。在德国,历任总统都担任过“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而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国度,2013年“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时,在网上遭到了不少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讥讽嘲笑。这颇耐人寻味。
我想,那个对我阅读《八月之光》保持怀疑的朋友肯定也在其中。我想象他刚签完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订单,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用手机流览通俗小说或者八卦头条。毫无疑问,他觉得安逸并幸福——就像《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
(取材于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1.下列“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匪(fěi)夷所思 干瘪 B.毋宁(níng) 金碧辉煌
C.摒(bǐng)弃 浮光掠影 D.潜(qián)移默化 流览
2.根椐“材料一”,下列最不能体现“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的一项是(2分)
A.是否从功利角度看待文学经典的价值
B.是否用经典文化支撑和指引影视文化
C.是否用影视生动再现生活的物欲世界
D.是否重视全民阅读并采取措施推进阅读
3.根据“材料一”,推测“《黑客帝国》里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那些克隆人”的本质特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喜欢做生意,通常不会主动阅读小说和诗歌
B.灵魂干瘪,永远生活在多维度的开放空间里
C.内心粗糙,对自身与社会均缺乏认知与反思
D.十分懒惰,只喜欢阅读通俗小说和八卦头条
材料二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重点谈其中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李煜后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