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70字。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库车县第二中学 语文组 吴玉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掌握本诗的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并掌握鉴赏的方法。
二、过程与能力
1、运用诵读法、讨论法,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讨论归纳王昭君形象,进而探究这首诗歌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与思考;体会诗人博大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掌握本诗的艺术手法;
2、 讨论归纳王昭君形象,进而探究这首诗歌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这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首。我所带的学生层次相对较高,通过对必修和必修二诗歌的学习,孩子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但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怀古诗的鉴赏技巧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她就是有沉鱼落雁之貌的王昭君。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
标题《咏怀古迹》,即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诗人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抒发对生活、时事、自身的感慨。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本首咏史怀古诗是对------进行吟咏来寄托个人怀抱的?(王昭君)。大家再看题目,后面有个“其三”,说明《咏怀古迹》不是一首诗,它是一组七律诗组,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2、再读,把握诗歌大意:
1)找同学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大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