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
《咏怀古迹》(其三)
高一语文组 郭小华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塞北大漠,依大青山,傍黄河水,这里有一座小山丘,它其实是一座古墓,高33米,底面积达13000平方米,全部是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当地多白草,但这里却绿草如茵,所以,人们称它为“青冢”。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二、问:大家对王昭君知道多少呢?(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做补充。)
三、“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也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元四大悲剧之一,今人曹禺创作的话剧《王昭君》也是有名的作品,另外,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余首。比如下面这两首诗歌。(展示昭君墓碑上的小诗和翦伯赞的《游昭君墓》其一。)这两首诗分别写出了昭君的什么呢?
明确:第一首赞其功名,第二首赞其志气。
那么,我们这首《咏怀古迹》其三,被称作是“咏昭君之绝唱”,又讲了些什么呢?
四、展示诗歌,学生朗读。
五、分析诗歌:
(一)分析题目:明确咏史怀古诗歌特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情感。
(二)看诗歌的首联。
1、明确:首联引出主人公王昭君,“赴”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群山万壑”涌向荆门山的雄伟气势。
※思考: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却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你们认为王昭君是个英雄吗?(王昭君牺牲个人,成就大义,当然是英雄。)
2、“尚”还,尚且。英雄早已逝去,孤独地留在茫茫大漠之中,这里只有一座小山村,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一开篇就奠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