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080字。
广东惠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考古发现证明,动物纹在青铜器上盘踞了整整15个世纪,它对后世造型艺术的影响可想而知。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其形式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等。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兽面纹上具有启示意义的不仅是其省略性特征,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美的体现,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发展到最后以几何纹为主,但动物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与规整而又不免单调的几何线条相比,那种尚未脱离具象的动物纹饰更能体现青铜艺术的神秘。
(摘编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物纹是青铜器上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后世造型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上古生存环境和先民心理结构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青铜器纹饰的形态。
C. 早期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式不少,但很少担任主角,一般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
D. 整整15个世纪的青铜器上都有动物纹,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失。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下,青铜器纹饰也体现出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审美倾向。
B. 饕餮作为古人想象中的动物,直到宋代才得以正式命名。
C. 饕餮、夔龙、夔凤仅存于古人想象之中,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象时有串换。
D. 兽面,尤其是兽目,在青铜器动物纹中有突出地位。
3. 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和几何纹的形态特点、地位变化。
B. 文章第二、三段从“省略性”、“向心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兽面纹的审美特点。
C. 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决定了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此消彼长的趋势。
D. 早期青铜纹饰和彩陶图案的演化大致上表现为抽象崛起具象淡化的审美变化过程。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D项,无中生有。“取代而消失”说法不正确。原文第1节说“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原文第2节说“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文章最后一节说“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发展到最后以几何纹为主,但动物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由此可见,D项说“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失”是错误的。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曲解文意。“龙山文化”只是佐证“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影响”文中没有根据。根据是原文第二节中的句子:“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B项,曲解文意。“直到宋代才得以正式命名”原文没有这样说。原文第2节中这样说: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C项,文中无据。原文第1节中只说“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文中并没有说“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象时有串换”。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A项和B项就是曲解文意,C项好去根据。。
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C项,查无根据。原文只是说“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并没有说“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决定了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此消彼长的趋势。”所以C项中的“决定”毫无根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位作家
贾平凹
东边的高楼是十三层,西边的高楼上也是十三层,南边是条死胡同,北边又是高楼,还是十三层。他家房在那里,前墙单薄,后墙单薄,方正得像从高楼抛下的一个纸盒,黝黑得又像是从地底冒出的一块仄石。他把楼不叫楼,叫山;三山相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