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30字。
【写作指导】语言运用:避复与反复
避复是写作的基本功。所谓避复,是指在同一语句或上下文中,以及相距较近的语段里,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尽量避免连续或多次使用语音或书写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譬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句中已经反复用了“敢于”一词,后面的两个同义词“直面”和“正视”就是在力求避复。“避复”乃有意而为,避复本身就是语言的一种追求。
如果一篇文章充斥着大量雷同的词语,就会使语言单调而缺少变化。注意避复,不仅避免了用语重复,而且能开拓选词的空间,促使作者遴选更加合适或更体现多样化的词语,能显示书面语言经过艺术加工的一些特点,如丰富、整饬、精确、博雅、机智等等。
“避复”是近代学人杨树达提出的,他的《中国修辞学》一书中有“变化”一章,这一章中又有“避复”一节,实际上“变化”也就是避复。
古诗文中有大量避复的例子。
譬如《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再如《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称”“道”“述”如果分开解释,或许有些区别,但在文中意思都是表示“提到”“称道”等意思,之所以用不同的词,也只是为了避复而已。
又如《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就是“慎”。都是认真严肃、全神贯注地对待的意思。这里不说“慎始而慎终”,显然是为了避复。又:“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尽”“竭”,意思相同。“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上下文分用同义词“因”“以”,是虚词的避复。
再看《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句中的“姿”“景”“态”这三个字的位置在原文中若加以重新安排,内容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意义相近,避复而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避复的修辞较多地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