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1张,教案约3590字。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3、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般的逻辑问题。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考试大纲对逻辑的基本知识不作要求,逻辑知识又偏重于理论,较枯燥,相当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忽视了逻辑入门知识的讲授,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逻辑常识。其实,逻辑与语文关系十分密切,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对说话、写作的帮助都非常大。可以说,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庄子、惠子的“濠梁之辩”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导入,说明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并阐述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思维的逻辑性。逻辑学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不仅仅体现在辩论上,与说话和写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二) 梳理积累
1、逻辑的定义与分类:
“逻辑”一般指思维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逻辑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
2、讲解第一模块:“概念”
概念的定义: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举例:
车:内涵: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外延:火车、汽车、自行车……
商品:内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外延:手机、饮料、服装、书籍……
给概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循环定义
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出示示意图):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举例:母亲—妈妈、学校—中学、教师—作家、战争—和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3、讲解第二模块“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关键字眼:是断定或陈述。命题,有些时候也叫“判断”。
举例:
(1)在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杨利伟。(是命题)
(2)今天会下雨吗?(不是命题,分析:疑问句,表示疑问,不是表示断定、陈述)
(3)请把烟灭掉! (不是命题,分析:表示命令的祈使句,不是表示断定、陈述)
命题的特点:一般为陈述句,而非疑问、祈使或感叹句,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