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石缝间的生命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培养语感。通过对重点词语、关键句、意境等的学习,探究提高预感的方法和途径。
2、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感受生命的顽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投影)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远草送别》古诗,以此引出两个问题:诗中那一句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歌咏古老平原上的野草是为了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白居易一诗通过描述古老平原上顽强生长的野草景象以衬托依依惜别之情,使得诗意中充满情意,意境也由此开阔起来。大凡文人作者撰文,常常要通过描述自然界景观来表述心中至深的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石缝间的生命》也属于这一类作品。看看本文又是通过描述什么景观来揭示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2、 学生速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 (投影显示)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 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
3、 整体把握文意,师生共同讨论以下问题(投影显示)
(1)作者为了向世人告知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彩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并找出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可贵的品质?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
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4)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