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50字。
时间 2018.4 课题 菩萨蛮 授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备 二备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见《商山早行》
2、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诵读诗歌
1、学生自读,至少三遍
2、概括词的大意,说说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描写了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三、鉴赏探究
(一)上阕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是什么?“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
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四、问题探究
1、试分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2)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3)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2、张惠言《词选》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你同意吗?说说理由。(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同意: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不同意:温庭筠这首《菩萨蛮》只是写这女子的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穿衣时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的日常生活细节,从而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苦闷的心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一种爱国情怀的折射 。
古典诗词里面所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的精神,浪漫的审美情趣。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我们的一种共鸣,鼓舞我们向上,向着美好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对爱与美的永恒追求。
五、拓展延伸
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可以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君臣关系也是如此。那个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男子汉大丈夫,一到君臣关系中,就变成“臣妾”了,就跟那妾连在一起了,相当于女子地位。他可以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与夫妻关系极为相似。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六、课后作业
1、搜集历代文人以女子意象寄予情感的诗作 ,揣摩其中寄寓的情志。
2、完成《作业与评价》
教学反思:
时间 2018.4 课题 鹊踏枝 授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中的层深法。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深入理解主任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层深法。
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备 二备
一、导入
历史的书笺翻到南唐,这里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扛起了词作的大旗,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和艺术情趣,以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位词人,了解南唐词独特的伤感情调。
“鹊踏枝”,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可谓沈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沈郁顿挫来,浅人何足知之?”
二、知人论世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词集名《阳春集》。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