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学习目标导航] 
1、知识目标 : ①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②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由于各种原因,郁达夫于1934年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因此, 郁达夫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二、作家作品 
   郁达夫,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人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 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
学习提示
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鉴赏中,如何既调动起自己的形象思维,同时又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进一步接受一点美感教育。
知识积累
解题
《故都的秋》这一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识记要点
①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②1921年,与郭沫若、成方吾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③主要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