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
5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此庆贺母校建校120周年。登顶队员们在珠峰顶峰宣誓了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展现了他们在登上“世界之巅”的精神风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喜爱登临高处,极目远眺,思考人生。不仅现代人喜爱登高,古人也经常写下关于登高的文学作品。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静谧,也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乡愁,还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思考。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跟随杜甫的脚步,感受他在登高后的所思所想。
二.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2.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从 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 ,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这是五十五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时代苦难,家道衰落,仕途坎坷,晚年孤独和生活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细读经典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景象。十四字六景,十分精炼。
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