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0字。
求疑+求异+求活+求速=多思能力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    芮绍华
要学好语文,必须多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无论听、说、读、写,多应开动脑筋,活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切中要害,理顺关系,把握真谛,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多思不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更要注意养成“多思 ”、“善思”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做到持之以恒,才不致使思维枯竭,迷茫莫辨。
有的同学学习语文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当然不能多思。有的同学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有的同学写作,执笔茫然,随而便之,不知所云;有的同学说话,碍碍失羞,呶呶唧唧,语无伦次……其实,这些都是不注意多思的后果。这些同学学习语文时,思路或若明若暗,或枯竭紊乱,或形成空白。这种思维弊端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觉的思维训练,在听说读写诸方面都不能多思。
怎样才能做到多思呢?笔者认为,似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求疑的能力。读书要在难点处求疑,在重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总之,知识的殿堂是用求疑的钥匙开启的。有的同学读书,提不出问题,老师一追问,便又处处是疑。这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疑”(即提不出问题),掩盖了实际存在着的“有疑”,这是不利于多思的。只有善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同学才能有“疑”。如阅读《藤野先生》,善于学习的同学可能会问到这样的问题:文章既是写藤野先生,为什么好多笔墨不是写他?前几节文字好像与藤野先生联系不上,是不是废笔?文章到底是写藤野先生还是写鲁迅自己?这样的问题既是文章的学习重点,又是文章的学习难点,学生产生困惑后质疑,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这种质疑还突破了词句的局限,进入了选材谋篇的探索。学习中如能这样多多求疑,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会不断增强。又如原来教材中《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有四个“七步”、两个“熟悉”(“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走过来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是的,这一切我也很熟悉。”),读者往往一读而过,毫不经意,没有什么疑问。但于漪老师教这课时,抓住这看来无疑的句子,促使学生生疑:文中为什么要写四个“七步”、两个“熟悉”?这两个普通的句子里蕴涵有怎样深刻的意义呢?这种于无疑处生疑的方法,能促使学生深思,活跃思维,于普通中见不普通,从而逐步养成“粗者细之,浅者深之”的阅读技巧。
第二,要培养求异的能力。所谓求异,就是从同一信息源(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中寻求不同的认识或结果,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凡学立足于“多“,多种概括、多种推演、多方联想、多方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思维绚丽多姿。因此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顺向思维的方法外,更要教会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普遍情况看,每一个事物都有一定的内部规律,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内部法则,它们都是我们应当探寻和遵循的。但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