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2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2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3边城+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3边城+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4归去来辞+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4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5滕王阁序+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5滕王阁序+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6逍遥游+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6逍遥游+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7陈情表+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7陈情表+第三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7陈情表+第一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谈中国诗+.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8咬文嚼字+.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9说木叶+第二课时+.doc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9说木叶+第一课时+.doc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维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重点目标 1 难点目标 2
导入示标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伴随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那林冲成为水浒英雄他本来有特质,还有哪些人生经历促使他性格认识发生改变成为梁山好汉的?这就是逼出的英雄。
学做思一:林冲最先到沧州来做什么?为什么最后杀死了富安和陆谦?他性格和认知发生了哪些改变?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
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
……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重点目标 2 难点目标 2
导入示标 (学生欣赏刘欢的《好汉歌》)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成长与心路历程,我很感兴趣水浒英雄是怎么成长的?我们今天从一个英雄来探究。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学做思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 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学做思三: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
达标检测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赍发(jī) 喝彩(hè) 砧辱 模样(mú)
B、酒撰 调和(tiáo) 迤逦朔风(shuò)
C、差拨(chāi) 彤云(tóng) 洗漱 央浼(měi)
D、提防(tí) 仓廒(áo) 吹撼 毡笠(zhān)
解析:A、玷辱 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
解析:消耗:消息
……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谈中国诗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目标 2 难点目标 3
导入示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学做思一: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学做思二: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