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道小题,约21210字。
中山一中2018届高三级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史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 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 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 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 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 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 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 “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 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时间范围错,信息在第四段结尾处,原文为“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也就是说“‘图像史学’呼之欲出”是“时下”的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2. 试题分析:D项,文字和图像二者相互印证,并不能“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对应信息在第五段和第六段,第五段原文说“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第六段有“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号入座 [英]J.K.杰罗姆
我的肝脏出了问题,这是我读了一则利肝片广告后得出的结论。该广告罗列了肝病的种种症状,人们据此可以判断自己的肝脏是否有病,所有的症状我都有。
这件事虽然有些意外,不过每当我读到一则药物广告时,总会联想起平时感觉到的某些不适,从而推断自己正患着广告上所说的那种病,而且病入膏肓。
有一次,我怀疑自己得了枯草热病,就去大英帝国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我读了《医学百科全书》中有关枯草热病部分以后,又浏览起书上的其他疾病来。这一看可不得了,没等我把第一种病的“前期症状”看完,我就已经得出结论:我又患有此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