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习题新人教版2018082244.doc 118.00 KB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说和做__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新人教版2018082243.doc 150.00 KB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习题新人教版2018082242.doc 98.50 KB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孙权劝学习题新人教版2018082241.doc 132.50 KB

  1 邓稼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tuò)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懈怠(xiè)
  C.热泪盈眶(kuāng) 说服(shuō) 孕育(yùn)
  D.妇孺皆知(xū) 挚友(zhì) 罗布泊(p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彷徨  诞生  戈璧  风沙呼啸
  B.谣言 阔别 选聘 峨峨昆仑
  C.宰割 癌症 氢弹 接然不同
  D.睿智 仰幕 租借 家喻户晓
  3.根据句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1)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熟识 熟习)。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 (重要 新生)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 (重要 新生)日子!
  4. 导学号8103400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 )
  A.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弥高(mí)
  B.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xiào)
  C.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窥园(kūi)
  D.气冲斗牛(dǒu) 何妨(fánɡ)
  赫然(hè) 宝藏(zànɡ)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既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裁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颗 )
  3.填空。
  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该文的作者是臧克家 。
  4.下列句子从描写的角度看,各属于什么描写?
  (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 )
  (2)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肖像描写 )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细节描写 )
  (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肖像描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