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160字。
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尽管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超越时代、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无论如何都难以脱离自己生活的土地而飞翔。创作也同样如此,企图漠视、回避、拒绝现实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优秀文艺都是这个时代现实精神及其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它们或者呼唤新的社会理想出现,或者表现特定现实中人们的生活与努力,或者揭示出这一时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
有一种观点认为,表现现实,就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揭露现实中的负面现象。对这样的观点需要进一步分析。一种立场是为批判而批判,为揭露而揭露,看不到战胜这些困难、挑战的强大力量。这样的作品与现实不符,难免片面、浅薄,会消损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另一种立场是,在直面问题的同时,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爱、正义、理想,并给人以未来与希望。对这些负面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而真正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总是要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还有的人认为,创作最关键的是要写出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状态,至于是不是表现了现实生活,并不重要。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问题的。我们提倡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也倡导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但是,不论什么样的题材与手法,都难以脱离作家艺术家生活的现实。即使是那些历史题材、魔幻题材也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它们并不一定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但依然彰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精神与智慧,依然县有强烈的现实情怀。
存在上面错误观点的原因,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急遽文化的疏离、隔膜与迷茫。现实生活的快速变化要求进行更为深入的感受与研究——不仅仅是某种表面的,更应该是穿透表象进入本质的;不仅仅是局部的,更应该是透过局部通达全局的。任何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行为都将被时代抛弃。
文艺作品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真实与生动,虽然要傲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但是,那些能够成为一个时代文化标志的高峰之作,总是要给人以精神的激励,要为这个时代提供思想资源、价值引领、智慧启迪。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高下杂陈。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生活,并进行怎样的表达,决定了创作者的格局,也决定了作品的品格。这涉及创作者能否承担时代使命的问题。虽然并不否定那些小题材、小情调、小格局的作品,那也是文艺百花园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能够有万紫干红的绚丽光彩。但是,更期待那些能够对时代的发展进步提供力量与启迪,具有宏阔气魄、博大品格,能够表现一个时代精神追求与历史必然性的史诗性作品出现。
(摘编自杜学文《呼唤深刻表现恢宏变革现实的文艺作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时代优秀文艺的创作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作品也不会产生永恒意义。
B.揭露现实生活负面现象时,站在不同立场创作的作品实际上是有高下之别的。
C.不论什么样的题材与手法的作品,都是用生活中的人与事体现现实情怀的。
D.小情调、小格局的作品与时代文化高峰之作不同,它不会给人以精神的激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篇幅阐明了创作离不开现实的观点,这也是写作本文的根本目的。
B.文章第二、三段采用驳论的方式,先破后立,分析阐述,明确了作者的主张。
C.作者肯定文化高峰之作,也不否定小题材作品,这样分析说理使论证更严密。
D.文章先阐明观点,再澄清错误认识,指明原因,最后呼吁创作者承担时代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人前行力量、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的创作者不能自以为是、故步自封。
B.如果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急遽变化深入感受与研究,就能避免一些错误认识。
C.改变为批判而批判,为揭露而揭露的立场,作品的艺术魅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D.创作者只有具有大的格局,才能创作出能够表现恢宏变革现实的文艺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房子
蔡崇达
母亲还是决定要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房子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后被拆掉。
这座有些别扭的楼房,是几次修建的结果,底层残留着老石板房斑斑驳驳的痕迹,三、四层没有铺上土黄色的外墙瓷砖,砖头和钢筋水泥裸露在外面。
每次从北京回到家,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谁也不会在意这渺小但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