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七课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三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四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五课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着长衣,两鬓斑白,满面沧桑,双目饱含着泪水,站在那早已破败不堪的城墙之外并长久凝视的一位路人。他的眼神是那般地充满柔情,又是那样地溢满悲伤与痛苦。他长久伫立,仿佛深深地陷入了回忆,忽而像是嘴角微微上扬,却又突然如狂风暴雨般地掩面而泣。这些年来他受的苦难还少吗?难道还没足以让他面对眼前的一切更加平静些吗?为何时至今日却还是如此悲恸?不,不是的,他不是为自己的苦难而悲伤,他是为着百姓呀。饿殍遍地,曾经的繁华都市如今却是一片废墟,他怎能不哭泣!他怎能不悲恸!他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仿若一片枯叶,是那样的单薄、那样的苍白!这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呀!这就是那呼喊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呀!
  美字体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赏美文
  永远的杜甫
  片布褴褛,独向斜阳叹尽白头;一支秃笔,破碎河山抒写忧国忧民。你生命的左岸是清意人生,却吹落秋风;右岸是烽火三月,亦赤胆忠心;你忧愁的目光是中间轻轻流淌的河,流过盛世,流过衰亡,流向永恒的未来。
  曾经的你是如何的少年意气,英俊潇洒,又如何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你的豪情溢满山川,激荡旷野;清风千里,折桂蟾宫是你的壮志
  ……
  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像毛泽东这样巨大而深刻地影响过世界历史的巨人,是恐怕不会再有了。但他的精神、政治和全部意识形态遗产已永远地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笼罩着未来的全部中国历史。
  在生前,毛泽东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未来,毛泽东必将成为世界历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理想,一个梦境!世界历史由于曾有过毛泽东而不寂寞。中国正是由于有了毛泽东,中国才仍然是中国。也正是由于创生了毛泽东,中华文明才再一次向世界最雄辩地证实了它的智慧、辉煌,它的魅力与永恒的生命力!
  (美国《新闻周刊》)
  美字体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赏美文
  ……
  历史上最后一位巨人
  1.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几千年不世出的旷世天才。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毛泽东一手铸成的。而那一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如果没有毛泽东,也必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面貌。他唤起了整个东方人类和新兴世界的崛起。
  毛泽东天姿英发,文韬武略,胆识过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毛泽东都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物。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能够凭借几乎一无所有的政治资源,白手起家,在二十八年之间,纵横捭阖,缔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政党,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一个伟大的国家;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广阔的中华大
  ……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
  (《习惯于失去》)
  美字体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赏美文
  我的中学和大学生活(节选)
  杨振宁
  1937年抗战开始,我们全家离开北平,回到合肥,1938年到了昆明刚刚成立的西南联大。刚去时没有房子,在城西北郊外盖一些茅草房,一个茅草房里放20个双层床,可以住40个同学。就在这样非常简陋的宿舍里我过了6年的生活。当时非常简单,饭堂没有板凳和椅子,大家都站着吃,饭是粗米,里面常有糠皮、小石子。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的两年,我最熟的两个朋友是黄昆和张守廉,我们三人在物理系是同班研究生,后来都出国得了博士学位。黄昆1951年回国。1950年代半导体是一个新兴的物理学研究方向,黄昆在20世纪50年代把半导体物理学引进中国。他在2000年得到中国第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