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00字。细谈了用好语文读本的方法和原则值得一读。
浅谈语文读本的利用
                        河北无极中学         张向阳

       说起语文读本,真是让我们又爱又恨。确切地说是恨大于爱,在没有读本的时候,我们盼望着有那么一本书,学生捧起来就放不下,读得津津有味。等到有了那么一本书,我们又恨死了它,学生又不读,老师又不看。说老实话,语文读本自面世以来,(净给我们语文老师添麻烦了),总是给我们语文老师出难题。本来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它又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在解决这一难题上面,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只能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拿出来,和各位老师做一交流。我姑妄说之,各位老师姑妄听之。
       我感觉到,运用读本,既有一个时间问题,又有一个兴趣问题。首先感觉到的是学生没有时间来看语文读本。在高中各门功课激烈竞争、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语文课本尚且顾不上看,更何况读本。然而说到这里,兴趣问题又突出出来,我们的学生连语文课本都不感兴趣,连语文这门课都不感兴趣,更何谈对语文读本的兴趣。所以,运用好读本首先就要解决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问题。这有赖于我们的老师扎实有效的工作,有赖于我们老师真正让学生领略到语文的美,有赖于我们老师让学生能真正从课本和读本中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并且应用到考试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让学生实实在在受益。一句话,就是老师教的内容围绕考纲落到实处,学生学的知识在考试中获得实惠,学生对语文才有兴趣。换句话说,以考定教才有成效。我们谁也不是圣人,既然脱离不了现实,那就只能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才能解决问题 。
       所以,把考试尤其是高考和读本联系起来是提高兴趣的首选方法。举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与陈伯之书》是一篇经典课文,老课本之中就有这篇课文。陈伯之本为南齐将领,后归降梁武帝,天监元年又投降北魏。天监四年,临川王萧宏率军伐北魏,命丘迟给陈伯之写了这封劝降信,陈伯之见信后率兵归降。陈伯之反复无常,丘迟凭什么说服他降梁呢?其中用了这么两个例子,有这么两句话:“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第一个例子指朱鲔曾参与刘玄杀汉光武帝之兄刘縯事。朱鲔,王莽末年绿林军将领,曾劝更始帝刘玄杀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后来光武帝攻洛阳,朱鲔坚守。得到光武帝既往不咎的保证,便献城投降。第二个例子指张绣曾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张绣,汉末军阀,先投降曹操,后又举兵攻曹,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两年后,张绣又投降曹操,被封为侯。这两个例子怎么用?哪一年的高考题可以用上这两个例子?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光武帝不以感情的亲疏影响他对事物的认知,所以他能中兴汉室;曹操不以感情的亲疏影响他对事物的认知,所以他能一统北方。高考之前,我们教研组把这篇文章印发给了学生,不少同学因此获益。活生生的例子无疑会使学生对读本的兴趣大增。
       提高学生对读本的兴趣,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读本的内容,同时要注意,一定要和课本对照了解。因为课本和读本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读本是课本内容的深化,读本是课本内容的延伸,读本是课本内容的补充。和课本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一把钥匙。可以翻开目录,第三册读本“诗骚流韵”“汉魏诗歌”与课本第一单元相配合,“唐宋诗词”与第二单元相对应。使学生明确读本结构,便于课下学习。
和课堂联系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另一把钥匙。联系方法有:
1、利用读本课文设计导语。
《黍离》联系《扬州慢》,运用导语形式引出《扬州慢》的学习。可以如此设计:投影显示《黍离》全文,老师以饱满的感情诵读全诗,之后概括全诗内容和主题,从而引出《扬州慢》的学习。这样,既自然地引出了新课,又唤起了学生对读本的兴趣,还使得学生接受了文化遗产的熏陶。
2、把读本课文穿插到讲课之中。如讲到《守财奴》,完全可以把《泼留希金》、《严监生与严贡生》、《悭吝人》穿插进去,同是吝啬,表现不同,典型的事情不同,抓住可能给学生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夸张手法,加以比较,体会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读过《泼留希金 》,相信任何人都会对这样一段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发出会心的微笑:
……每天每天,他都不满足地在自己的庄子的路上走,看着桥下,跳板下,凡有在路上看得见的:一块破鞋底,一片破衣裳,一个铁钉,一角碎瓦——他都拾了去,抛在那乞乞科夫在屋角上所看见的堆子里。“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