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1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第I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往往就会出现: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形成一些后果:让清静的人生、精良的产品等,渐渐变得稀罕起来;一些工程因为求快而忽视细节和质量,导致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而那些整日忙碌赶场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也不要忘记,变动之中也有恒定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盼望着步登天、一劳永逸,只能是如同梦呓。
《道德经》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喧嚣,拒绝诱惑,祛除焦躁,静心定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的状态。
宁静一旦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取材于林治波《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1. 下列词语中的“哄”,与“那些跟风起哄”中“哄”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一哄而散
B. 连哄带骗
C. 哄动一时
D. 哄堂大笑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B. 概莫能外:大概没有多少人能作为一种例外。
C. 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此处指多样事务缠身。
D.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进步发展快。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新技术和创新思想支持,能够为获得成功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B. “翅膀”“风口”之说,是对发挥一种推动作用的形象化描述。
C. 有了扎实而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就能有长久而稳固的成功。
D. 要想成功,还需坚守“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的认识。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今多数人都无法逃避浮躁之风,而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避开浮躁。
B.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语,讽刺了那些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
C. 社会节奏加快,变化更快、更多、更大,这都让人变得更加脆弱。
D. “心远地自偏”来源于内心宁静,这种宁静能让常人也自有风范。
5. 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浮躁之风盛行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
【答案】1. A 2. B 3. C 4. 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