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20个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问题大盘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伤仲永》1-8)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才思敏捷 第二阶段:才思衰退 第三阶段:才思平庸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伤仲永》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6.“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7.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