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道小题,约16800字。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学段考试卷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刚吃了几年饱饭,便忘记过去的饥荒,如今的浪费现象,真叫人惊心动魄,随便走进哪家饭店,都会看到许多上好的菜肴被倒进垃圾桶。
  B.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欲强制人民币升值,须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任何人。
  C. 有分析者认为,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反恐战争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明里是反恐,而实际上是为了遏制中国和俄罗斯,在亚洲寻找一个驻军的理由。
  D. 袁隆平,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培育优良水稻,他为中国,为世界每年增加几十亿斤稻米,可谓劳苦功高;而他却不以此居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题中,A项,改为触目惊心,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B项,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任人宰割的地位。C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D项,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美芹之献”不合语境。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的“惺惺相惜”。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人居远未来②则秦未可亲也③若亡郑有益于君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素善留侯张良⑥拔剑撞而破之⑦此其志不在小⑧群臣怪之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B. ①⑦\②④\③⑥\③⑤
  C. 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 ①⑦\②⑤\③⑥\④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题中,①⑦形容词作名词,②⑤形容词作动词,③⑥动词使动用法④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点睛:实词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 敢以烦执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君知其难也            尽失其度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焉置土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虚词的把握。题中,A项,“之”都是取独;B项,用/因为;C项,代词,这/代词,他;D项,兼词“于之”/疑问代词“哪里”。
  4. 对下面课文内的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用“苟活到现在的我”来衬托刘和珍的勇毅,贬低自己,褒扬刘和珍,体现了鲁迅解剖自我的勇气)
  B.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怒放的野菊花构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任凭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怒放的生命恰是对戕害生命的暴行无声的控诉。)
  C.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姑娘,既指诗人心中那个美丽高洁忧郁的姑娘,也指诗人心中朦胧美好的理想追求,代表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D.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意思是没人能阻挡第二天太阳的升起,“某一些人”指带工老板,表达作者要摧毁包身工制度的愿望,并对带工老板发出警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课文中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理解有错误的一项。题中D项,“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意思是没人能阻挡第二天太阳的升起,理解错误,“黎明的到来”应该是指平等的新时代的到来。
  5.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反语、夸张、互文)
  B.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比喻、借代)
  C. 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排比、比喻)
  D.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双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题干中关键词“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题中B项判断错误,“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运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虎年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退去,沈阳11只东北虎却相继因营养不良悲惨地死去。
  B. “足球风暴”继续发酵,随着黄俊杰等裁判被“协助调查”,关于足球裁判收取“黑钱”的种种黑幕一一揭露。
  C. 为了记录各地汉族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承载的习俗、文化,我国开始着手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D. 杭州目前宣布为西湖龙井茶设立“新闻代言人”。今后,消费者了解西湖龙井茶上市、真伪等信息提供了一个更为具有公信力的渠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相继”放在“悲惨”前;B项,搭配不当,“揭露”改为“揭开”;D项,句子杂糅,在“消费者”前加“为”。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7. 名句名篇默写
  (1)《再别康桥》中诗人寻梦的诗句是“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中诗人不仅看到万山红遍,还看到江中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发出激愤的羽声时,士人都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对于“沉默”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 漫江碧透    (4). 百舸争流    (5). 士皆嗔目    (6). 发尽上指冠    (7). 不在沉默中爆发    (8).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题中易错的字“漫溯”“斑斓”。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言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