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课程标准改变,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变
广州市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梁耀华 511458
新课程的实施在全国各地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于03年八月在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但面对新课程实施的花样百出的尝试和探讨,我认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即使课程要求如何改变,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有此想法主要是因为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实在是不容乐观的:基础薄弱、表达能力欠缺、写作水平低下,所写文章或审题不准,或立意肤浅,或结构散乱,或抄袭应付,缺乏起码的写作热情,对写存在较大的畏难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而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呢?我认为,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实在的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在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时作了这样的一些探讨和尝试,颇有收效。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期初,我赠送了每个学生八期近500份的初中版《语文报》,让学生亲近铅字,闻闻墨香,在名文和同龄人的佳文熏陶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把历届学生参加市、省、国家级的征文大赛获奖的文章、证书复印给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在授课过程中旁征博引,向学生推荐名篇名著。这样,多渠道的语文信息涌向平时懒于学习懒于阅读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较多的学生改变了学习语文的态度和习惯。这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鉴于学生的水平问题,主要采取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并补充的形式进行。初时,学生很不习惯,有的坐在那里根本动也不动,既不看书,也不参与讨论。我采取了将问题化简,由浅入深地出示问题,以降低难度。在经过两三周的学习后,大部分同学接受并喜欢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往往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尤其是一些比较活跃的小组,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争先,思考有深度。这种民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记的局面,激励学生走进书本,走进文章,走近作者,让学生去与作品交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简单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难怪其他老师在连续听了我几节课后感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怎样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另外,改变僵硬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一个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