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366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19届高三10月调研统考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它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出方式为赶庙会、赶堂会等。京东大鼓曲调简单,易学易记。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喝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在最初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左腿上绑“节子板”,以司节奏。
  京东大鼓的潭起要追溯到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各种民歌小调,增加了京东乡音,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后来李文通的弟子邓殿奎吸收了一些京剧唱腔,得到了民众的首肯。活跃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于七广泛吸收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吸收了京东南部香河、宝坻、安次一带的田歌,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这种田歌系农夫下田劳作间歇时,聚集在一起,一边击打农具,一边即兴编唱的民歌,称“乐乐停停”,或“乐停调”或“乐亭调”。此后,其他艺人又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在北方,尤其在天津演唱十分普及,但直到1935年,这种新腔去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被京城人称作京东大鼓,才算正式定名。不过,由于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日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京东大鼓艺人编演宣传抗日救国的段子,以卖艺为名宣传抗日,但因为战乱,京东大鼓发展基本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京东大鼓得到空前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东大鼓发展出现了高峰期,许多新演员成长起来,天津市演员董湘昆以普通话革新演喝,并在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加上了扬琴伴奏,这种以普通话演唱的新的京东大鼓开始进入专业剧场,在民间更是空前普及,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东大鼓的书目先是只唱不说的短篇,如《王婆骂鸡》《郭巨埋儿》《草船借箭》等.后来增加了说唱相间的中篇书,如《包公出世》《刘公案》等。至清末民初进入城市书馆后,发展起来了长篇大书,如《杨家将》《反唐》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等中长篇书目。“文化大革命”中,京东大鼓受到影响,在城市逐渐衰微,但在乡村仍较活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京东大鼓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随着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中国文化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东大鼓是一种发源于河北省,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的汉族说唱艺术形式。
  B.京东大鼓常见表演方式是站立演唱,两手分别击书鼓与板,弦师三弦伴奏。
  C.京东大鼓的曲调简单,易学易记易懂。它的演出方式是赶庙会、赶堂会等。
  D.京东大鼓源于李文通的“小口”木板大鼓,后经邓殿奎、于七等人补充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事实论据,说明京东大鼓的腔调来源于民间,经过不断补充才逐步完善。
  B.文章写京东大鼓的发展过程,证明文艺传承需要艺术家、社会、国家共同关注。
  C.京东大鼓有过许多名称,文章通过确凿的材料,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和定名过程。
  D.文章讲述了京东大鼓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揭示了盛衰消长的一般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撂地说书阶段,京东大鼓有过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表演由一个演员独立完成。
  B.京东大鼓的书目都是农村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由短篇逐步发展为中篇、长篇。
  C.京东南部的“乐亭调”丰富了京东大鼓的唱腔,这是其能在乡村活跃的主要原因。
  D.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京东大鼓开始复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舟图
  李永生
  自涞阳县城西行三十余里,有一釜山。山上一寺,名唤灵泉寺。清乾隆年间,丹青高手念慈大师在此住持,念慈自幼聪慧,对绘画无师自通,全凭个人刻苦磨练成为大器。山水花草、人虫鸟兽,无所不精。一次,他应邀为新落成的“天墨池”书院画影壁,但见他执笔在手,略一思索,便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锦鸡图》。正巧,一擎鹰之人路过,也停下来看热闹,鹰见壁上锦鸡,几次作欲扑状,众人连呼精妙。念慈之画被不少人索要收藏。京城“内联升”鞋店曾挂有一幅他的《赤脚天仙》。这“内联升”鞋店做的鞋为皇家御用之物。一皇帝近侍去该店见到这幅画,便重金买下。乾隆帝无意之中看到此画,竟足足欣赏了半个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