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60+7250字。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重点理解】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
……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烛火/翠竹 郑伯/柏林 缒城/堕落
B.散佚/游弋 戍守/别墅 盟誓/萌动
C.陪伴/蓓蕾 与会/玉成 肆虐/肄业
D.薄弱/泊位 城阙/乐阕 游说/叙说
【答案】B
【解析】A项,依次读zhú/zhú,bó/bó,zhuì/duò;B项,依次读yì/yì,shù/shù,ménɡ/ménɡ;C项,依次读péi/bèi,yù/yù,sì/yì;D项,依次读bó/bó,què/què,shuì/shu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C.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
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A
【解析】A项,均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因为/介词,用;C项,代词,自己的/语气副词,表商量;D项,动词,做/动词,给。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国以鄙远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既东封郑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共其乏困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解析】A项,“共”通“供”;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