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给4500字。
殷文
联想——古典诗歌教学一法
由于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自身的特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常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高度的凝练性迫使教师作肢解式的阐释与分析,否则就无法窥其堂奥;另一方面,强烈的抒情性与表现的含蓄空灵又要求阅读者的切身体悟,过度的阐释无助于真切感受的获得却适足以败坏欣赏的口味降低欣赏的能力。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呢?传统诗歌教学特别强调“读”,想借助它来表现、传递、引动、感受、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意义,达到与诗人的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通。这确实是很好的方法,但也具有忽视阐释与分析的先天因子,一味的推崇,将削弱理解与体验的深刻度,更无法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世界,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感知。
为避免陷入抽象阐释分析的泥潭,并摆脱一味重读可能导致的浮薄,今不揣浅陋提出诗歌教学的一种策略方法——联想。
联想,其核心的特征是“由此及彼”:由课内及课外,由本诗及它诗,由今及古,由己及人。通过联想,对一首诗进行多方位的关照,加深理解与感悟;借助联想,对诗歌这一体裁作更多的亲密接触,深入地感知与把握。联想是沟通古今,会通心灵的桥梁,它能让一切敏感的心灵律动于人类永恒而共同的情感。联想的类型多种多样,有迁移式联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感悟新内容;激趣式联想——以与诗相关的本事或作者的生平逸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境式联想——借助联想材料营造一种与将学习的内容相一致的情调、氛围,培养一种情绪状态,以利于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这里,想着重谈一谈我称之为“强化式”的联想。
首先,有必要探讨一下诗歌教学的目标,我认为大致在于:1、基本内容的了解;2、思想的领悟,情感的体味,意境的感悟;3、诗歌艺术的赏析;4、心灵境界审美趣味的提升。如果说第一点是基础,最后一点是终结目标,那中间两点即是关键,是桥梁。基础通过字词疏通文句讲解即可夯实,而最终目标则带有不为而成的特性,那关键与桥梁——思想情感意境的体悟,艺术的赏析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大略有两种途径:一是主要基于直接经验的感知与共鸣,一是主要借助认知活动的领会与体悟。前者主要适用于抒情诗,后者主要适用于哲理诗;当然这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常常水乳交融并以前者为基础的。试举例说明,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信有恋爱相思经验的男女能体味其情感的三昧。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