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10字。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
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
因此,《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着力点就是诵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李白形象及意义。
3、诗歌人物形象模块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人欢乐自信、狂放不羁外壳下的精神实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这些诗句中共同的一个意象是什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