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71张,文字材料约5770+4510+2220字。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 十六
  项 脊 轩 志
  一、基础达标
  1.(2018•江门高一检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异爨:分了家
  B.往往而是 往往:常常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表示成童
  D.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窗户
  【解析】选B。往往:到处,处处。
  2.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又北向,不能得日
  B.吾得兄事之
  C.未得与项羽相见
  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解析】选C。C项与例句中的“得”都是“能够”之意。A项,得到。B项,必须,应该。D项,得到。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算而今、重到须惊
  B.寒水自碧
  C.中原北望
  D.借书满架
  【解析】选C。名词作状语,向北。A.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吃惊;B.形容词作动词,呈现碧绿的颜色;D.形容词作动词,装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选C。“乳”,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2018•中山高一检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妪,先大母婢也
  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④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A.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解析】选D。先:以前;对已故的人的尊称。为:介词,对;动词,是。
  6.(2018•揭阳高一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世纪金榜导学号71476082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有较大成就,时人对他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B.“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解析】选D。“先”是对已故的人的尊称。
  7.(2018•潮州高一检测)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党的先进性教育”之后,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日可待。
  B.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丰收在即的庄稼,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C.姑娘们亭亭玉立,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D.锣鼓一响,灯光变暗,剧场里万籁俱寂,剧幕拉开,演出开始了。
  【解析】选D。“万籁俱寂”与前面的内容相矛盾。
  8. 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分析例句的格式及所写的内容与文章的关系。比如“平静”“可爱”等词语体现出项脊轩的特点等。
  答案: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凡人琐事,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中自有浓浓思念之情。
  9.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描写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然予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链接高考•素养提升
  【考点突破】
  古代文化知识——科举制度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出现了许多与古代科举有关的文化常识。近几年文化常识题已纳入高考的考查范围,所以我们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不能掉以轻心,要仔细钻研,努力掌握。
  定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科举时代称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链接高考•素养提升
  【考点突破】
  古代文化知识——科举制度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出现了许多与古代科举有关的文化常识。近几年文化常识题已纳入高考的考查范围,所以我们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不能掉以轻心,要仔细钻研,努力掌握。
  定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科举时代称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读写延伸•素养提升
  【核心素养】
  将感恩化为行动
  慈母那轻轻的叩门声,敲打在我们的心头;老祖母那殷切的叮咛,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亭院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疯长在我们心间……这一幕幕哀婉悱恻却依然鲜活的真情故事,让置身事外的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而这一切,对于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的主人公项脊生又是何等的悲哀?心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心念祖母的殷切期待,心念妻子的深深关爱,他“长号不自禁”,他让自己的思念与感恩化作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项脊轩志》。
  【素材拓展】
  1.为45年前的帮助回报社会的环卫工——杨东恩
  两万元,对于许多有钱人来说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在54岁的环卫工人杨东恩眼里,却是几年时间省吃俭用的积攒。2017年3月1号,杨东恩把两万元钱送到了宁波鄞州区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手上。他说,这是一份心意,为的是感谢45年前老师帮他垫付两元五毛钱学费的恩情。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感恩”的典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感恩”的名言
  (1)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
  (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3)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
  (4)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
  (5)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