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9310字。
徐汇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习能力诊断(期末)高三语文试卷
2018.12
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累应用 l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⑴锲而不舍, 。( 《劝学》)
⑵柳永的词《八声甘州》“ , , ”三句描写,以“渐”字领格,勾勒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萧索图景。
2.阅读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片断,按要求选择。(5分)
记者:金庸先生,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 81 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 ?
金庸: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
⑴依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没精力做学问有关吗?
B. 与王朔先生批评您眼界太窄、您的武侠小说太俗有关吗?
C. 与有媒体批评您不甘寂寞、借高龄求学来炒作有关吗?
D. 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
⑵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是( )。(3分)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②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 阅读 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 孙玮
①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码”。上海选中二维码作为本地化且能够代表人类未来的展品,让不少人质疑:二维码这样的新媒体,只不过是个传递信息、再现现实的工具,如何可能成为未来的象征?何以能够承担保护城市文脉的功能?
②论及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不少人存在负面认知:在抹平疆界的全球化狂潮中,新媒体是切断文脉的助纣为虐者。有意思的是,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新媒体研究中,人们正力图解释新媒体何以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本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关系处理过程。借助它,不同空间被媒体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依据这个思路,新媒体与城市文脉的关系,有了重新塑造的可能。
③二维码在上海的另一个公共事件中也成了主角。在媒介称之为“中国第一个露天博物馆”里,梧桐树、建筑物、弄堂门口赫然悬挂了标注为“思南露天博物馆”的二维码。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