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0字)
巧用多种媒体 ,领会诗歌意境
李朵朵(女)山西省洪洞五中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中,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包括鉴赏诗歌的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文学形象和对思想内容的评价。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一直在思索:诗歌鉴赏能力训练如何做到既能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诗歌的意境的鉴赏是基础也是难点之一;倘若能够巧妙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很容易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意境,换而言之就是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教学中,我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创设的情境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借景物、升认知、品诗意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了理性的思考。
意境的第一种构建方式,是将思想感情寄托于某种景象之中。这种构建方式中,景象是理解情感的钥匙,因此,合理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迅速把握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
例如,鉴赏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多媒体幻灯片打出广阔的天空,高飞的小鸟,湍急的江水等特写镜头,同时配以配乐朗诵,在景物的缓慢变换中,在音乐的烘托中,学生看到了秋江景物的特点,也渐渐沉浸到了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
意境的第二种构建方式,是将感性认识寓于形象之外,虚实相生。这种构建方式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体会到韵味无穷的境界。如景理的结合,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景入理,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意味深长。苏轼的《赤壁赋》将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理之于诗,如水中着盐,无痕有味。再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技艺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具有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在理解这类诗歌的意境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诗句字面的意思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深意,作者的写作意图何在——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解答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这时,我首先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现相关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再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考虑到的有价值的问题。